
梦娇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注音:mèng jiāo
造句:
1、小梦娇羞地别过头去,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哪个女人不喜欢让自己的心上人夸呢,小梦自然也未能免俗。
2、李梦娇记得,在幼稚园上学的时候那些靠近自己的小朋友总喜欢用手捏住自己的脸,眼睛直鼓鼓的看着自己……
3、徐梦娇纤纤的玉手,被碎片划伤,殷红的血顺手指流了下来,十指连心划破的手指让徐梦娇疼得直哆嗦。
4、其实对于龙橙,吴梦娇一直都不怎么理他,一来是因为他才上班,自己作为一个股级干部根本就没有必要也没有想法去理一个新人。
5、曾梦娇已经不指望眼前的僧官左新贵会主持正义,敬香也没有心情了,还是打道回府为上策。
6、轻羞一嗔红颜笑,如醉如痴如梦娇。
7、关梦娇早就知道朵朵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学校里的霸王了,不过朵朵还是之前的那样,王霸之气并没外露,这点关梦娇很高兴,她可不喜欢那些像她爸爸那样专权跋扈的人。
8、每次造访藏书楼,梦娇小姐都会在这里读过如《西厢记》之类的淫词艳曲。
9、这是坐落于郊外的一家小饭馆,据说老板早年在外地的酒店当过头灶厨师跟沈梦娇她们是一个村的。
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让她做的事,王熙凤为何没做?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紧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写到秦可卿在过世的时候托梦给王熙凤,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贾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终将“乐极悲生”,“树倒猢狲散”。又说“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 ”王熙凤当时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后来确实没有去做,其中原因窃以为以下:
第一,秦可卿的说法对王熙凤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贾府衰败,王家至少还有王子腾,她并没有想到后来王子腾过世。
第二,秦可卿说的方案,毕竟涉及一大笔费用,贾家虽然是王熙凤在管家,但上有老太太在,而且当时毕竟是男权社会,长辈丈夫都在,更别说宁国府她根本说不上话,而且大家不会因为王熙凤的“托梦”之说而同意拿出这笔钱出来,更何况这“托梦”之说也拿不上台面来讲。
第三,王熙凤对“鬼神之说”虽然有敬畏,但毕竟是虚无缥缈的,比不得现实中王熙凤通过放贷等手段收获的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所以王熙凤应该一直没有放在心上。
第四,梦醒后秦可卿过世消息同时传来,王熙凤就去宁国府管理内事,也无暇细想“托梦”之事,忙碌之时加上得意之势,也就慢慢淡了。
第五,正如秦可卿所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这一切如果是真的注定,也并没有这么容易化解。
《红楼梦》第一百零一回“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占异兆”中秦可卿再次回魂,对王熙凤说“婶娘只管享荣华、受富贵的心盛,把我那年说的立万年永远之基,都付于东洋大海了。”这时候,王熙凤就已经“总想不起”了。
秦可卿的托梦,王熙凤是照做的,否则八十回后批语透露的贾兰中兴就无法实现。这也是曹公对可卿、熙凤二人怀有既欣赏又批判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即使可卿月貌风情、命丧天香楼,熙凤犯下放印子钱、致人死命这样的大罪,她们依然功大于过,总体格局是正面形象的根本原因。
曹公精于留白写法:可卿梦中相托熙凤,二人政治知己,秦可卿说了“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王熙凤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红楼梦》惜墨如金,不废一笔,如此详写可卿托梦,必有原因。贾府被抄后并没有妻离子散,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等无罪获释的子孙能够保存下来,实现贾兰中兴后的再度崛起,便是对可卿托梦凤姐执行的正面回应。
自私的李纨贾兰母子,嫉恨王熙凤取代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位置。坐享王熙凤置下的产业,坐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不顾。若没有可卿托梦凤姐置产,李纨如何抚养贾兰?没有幸免于难的公学,贾兰又该去哪里苦读?正因如此,曹雪芹才会狠批李纨“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红楼梦里对可卿托梦的详述,李纨母子的中兴,贾氏宗族的振兴,恰恰映照了可卿托梦的建议,熙凤确是已经执行的,李纨母子作为实际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最终落得“镜里恩情、梦里功名”的悲凉下场。
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参与回答一下,方家指正。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为何王熙凤没做呢?
可卿说贾家气数将尽,王熙凤忙问可有何方法延续富贵。可卿说:
婶子你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是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也。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然后可卿又对王熙凤说:
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第一:可卿死后,元春封妃,这一巨大的喜悦冲散了王熙凤对后事的忧虑。
可卿的丧事一办完,就传来元春封妃的喜讯。贾府上下个个脸上皆有得意之色。随后就开始忙碌建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之事。王熙凤即没有心思,也没有精力去做可卿吩咐她的事情。
而且元春封妃,让贾府中人觉得贾府似乎又要延续往日鼎盛的富贵了。
这短暂的荣华迷了王熙凤的眼,完全忘记了可卿嘱咐她的“登高跌重”的警惕。
再后来,王熙凤一步一步为了利益,为了争风吃醋心机用尽,却始终不曾悔悟,人生终有一散之理。
从这一点上看。秦可卿的谋略,格局,政治才华都远超王熙凤之上,她是难得的一个极其清醒的人。
第二点理由是贾府在元春省亲之后,经济上依旧艰窘。而且可卿交代的两件事情,王熙凤其实也做不了主。
元春省亲已经用光了贾府所有的钱,而且盖大观园这一笔银子钱,应该是来自林黛玉家,但在本篇内不展开。
但是,元春省亲过后,贾府经济依旧是困难。
而且王熙凤虽然在荣国府管家,但是大权依旧是掌握在王夫人手上。详情从黛玉第一天进府时,王夫人问王熙凤有没有准备下,给黛玉裁衣服的料子,就可以看出王熙凤依旧要听命于王夫人。
虽然王熙凤费尽心机管理荣国府,但荣国府依旧是入不敷出,根本就不够亏空的,哪里来的银子去购置祖坟附近的田产呢?
王熙凤虽然变着法子,借着管家捞了不少利息钱,以及不义之财,但是,依她贪婪吝啬的本性,也根本不可能拿出来给贾家治办田产。
所以,可卿吩咐之事,就这样一误再误,导致了最后贾府的整个溃败,再也无有回旋之地了。